早上刷牙时,发现孩子大牙上有几条黑线;吃冰淇淋突然捂着脸说牙齿酸——这些场景可能提示孩子的磨牙需要窝沟封闭了。作为预防龋齿有效的手段之一,这项技术在医院儿牙科已开展20余年,但仍有家长存在疑惑:到底什么样的牙齿需要做?几岁做合适?
拿起孩子吃完的核桃观察,果壳凹陷处常卡着碎屑难以清理。同样的原理,我们后牙的咬合面布满深浅不一的沟隙,这些"窝沟"容易残留食物残渣。窝沟封闭就是用流动性的树脂材料,像给牙齿穿雨衣一样把沟隙封住,让致龋菌无处藏身。整个过程不需要磨牙,孩子配合度高的话,单颗牙5分钟就能完成。
乳磨牙(2-3岁)、恒磨牙(6-7岁)、第二恒磨牙(11-13岁)是三个关键期。建议在这些牙齿完全萌出后就进行检查,通常牙医会用手持探测钩测试窝沟深度,能卡住钩尖的深度就建议封闭。有些家长觉得"乳牙反正要换",但数据显示未经保护的乳磨牙龋坏率高达72%,可能影响恒牙发育。
目前主流使用的光固化树脂不含BPA(双酚A),固化后化学性质稳定。曾有家长担心"材料会不会被吃进肚子",其实封闭剂与牙齿的粘结强度超过10MPa,相当于用胶水粘住的瓷器要1吨重量才能扯开。正规机构使用的都是通过医疗器械认证的产品,每批次都有质检报告。
封闭剂平均能维持3-5年,但啃冰块、咬硬糖等习惯可能导致局部脱落。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,重点看封闭边缘是否有裂隙。有个实用小技巧:用牙线划过封闭面时应该是平滑的,如果感觉到明显卡顿,可能需要补封。即使做了封闭,每天用含氟牙膏刷牙仍是基础保护。
已经出现龋洞的牙齿、未完全萌出的牙齿、窝沟较浅的自洁型牙齿都不建议封闭。对于极度不配合的儿童,全麻下操作虽然可行,但需要严格评估风险收益比。牙医通常会先尝试"tell-show-do"引导法:先讲解工具像小画笔,再让孩子触摸仪器,后正式操作。
医院单颗牙收费约80-150元,部分地区将恒磨牙封闭纳入。操作后2小时内避免进食,24小时内不要啃咬硬物。如果发现封闭牙比邻牙明显偏高,可能是材料过厚,需要及时调整咬合。建议选择上午时段就诊,孩子配合度通常较高。
预防永远比治疗更轻松。下次带孩子常规检查时,不妨请牙医评估下窝沟情况——这可能是避免未来钻牙、补牙简单有效的投资。